如何将垃圾分类设计成劳动教育课程?

作者: 编辑:党政办公室 来源: 时间:2020-05-25 点击数:

前段时间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《意见》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,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,其中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。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,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

垃圾分类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,有助于推动全民树立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、崇尚劳动的高尚情感。所以将垃圾分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,是各地实施垃圾分类的明智之选。

1、知识分享类

劳动教育也离不开知识传授。所以理论知识课程是必不可少的。

垃圾分类知识不少,除了基本分类,还有生物、化学、环境、经济、工程等等多方面的知识,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,需要掌握的并不多,他们只要知道为什么要分,怎么分,怎么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分就足够了

所以课程的设置不用多,一两次就够了,一半老师讲给学生听,一半学生讲给老师听。时间、场地不允许的话,线上授课、测评也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
考核内容就是一张考卷,加一场学生自己的科普汇报,不仅学会了如何分类,还能自己给别人讲,已经是很好的成果了。

2、动手实践类

劳动教育的本质就是真动手、真流汗、真体验。垃圾分类的工作无一不符合这样的标准。所以垃圾分类的检查、定时定点的监督引导、校园回收站的二次分拣等等,都是现成的垃圾分类工作岗位。

该如何利用这些岗位才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。各个学龄阶段、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,设计出来的模式也不一样,但共同的原则就是可行、安全、方便、真实

比如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的督导员,根据学生数量、校园工作点位数量、工作时间,设计出单位时间内一个岗位n名学生+1名后勤人员的搭配,一方面要保证垃圾分类日常工作的落实,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学生确实有足够的工作量,能得到锻炼。另外工作表现由后勤人员进行评分,也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尊重劳动、劳动平等的内涵。

3、创新创意类

体力劳动之外,学校还是要多注重脑力劳动。垃圾分类工作实施至今,也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创意、科学研究、小发明。这也可以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部分,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。

中小学可以做垃圾分类的小发明,比如不脏手的垃圾袋、垃圾桶、破袋神器,也可以制作宣传曲、小短语、小品,或者做垃圾分类的小课题等。高校可以做垃圾分类的创意设计,广告、宣传、视频创作等,也可以针对垃圾分类的疑难问题,如湿垃圾的处理、垃圾清运车的异味、垃圾分类的经济账等等进行科研创新。这些成果不仅仅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成果,也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一部分。

4、社会实践类

除了校内的劳动教育,学校也可以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或志愿者队伍,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,更好地服务社会,开拓学生的眼界。

一方面,学生可以前往垃圾中转站、垃圾填埋场、垃圾压缩站、两网融合回收点等基地进行实地参观,他们看到的景象会比在学校中看到的更为印象深刻,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另一方面,学生可以深入社区,加入社会志愿者队伍,在垃圾分类的一线了解社会问题,这也是学生沟通能力的一个锻炼。

学校在这一方面要做的,就是多联系几个基地、多拓展几个志愿者队伍,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这些活动。

总的来说,垃圾分类加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垃圾分类日常工作,让学生以体力劳动为主进行实践,加上创新及社会实践,形成一套完善、简便、可行的课程方案。


除了垃圾分类,还有节能、节水等等绿色校园建设的内容都可以和劳动教育结合,不仅切实落实了劳动教育,还促进了生态文明教育,岂不是1+1>2吗?

 

版权所有 2013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冀ICP备13020104号.
地址: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港大道8号 邮编:066102